结肠癌和直肠癌

结直肠癌即大肠癌,包括结肠癌与直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在世界不同地区差异很大,以北美洲、大洋洲最高,欧洲居中,亚非地区较低。我国南方,特别是东南沿海明显高于北方。近20多年来,世界上多数国家结直肠癌(主要是结肠癌)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上升趋势亦十分明显。

病理

据我国有关资料分析,国人结直肠癌发生部位半数左右位于直肠(较欧美为高),1/5位于乙状结肠,其余依次为盲肠,升结肠.降结肠、横结肠。但近年国内外资料均提示右半结肠癌发病率有增高而直肠癌发病率下降。

(一)病理形态

早期结直肠癌是指癌瘤局限于结直肠黏膜及黏膜下层,进展期结直肠癌则为肿瘤已侵入固有肌层。进展期结直肠癌病理大体分为肿块型、浸润型和溃疡型三型。

(二)组织学分类

常见的组织学类型有腺癌、腺鱗癌、梭形細胞癌、鳞状细胞癌和未分化癌等;腺癌最多见,其又包括筛状粉刺型腺癌、髓样癌、微乳头癌.粘液腺癌、锯齿状腺癌和印戎细胞癌6个变型。

(三)临床病理分期

采用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国际抗癌联盟(UICC)提出的结直肠癌TNM分期系统对结直肠进行病理型分期。

(四)转移途径

本病的转移途径包括:

①直接蔓延;

②淋巴转移;

③血行播散。

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一)粪便隐血

粪便隐血试验对本病的诊断虽无特异性,亦非确诊手段,但方法简便易行,可作为普查筛检或早期诊断的线索。

(二)结肠镜

对结直肠癌具确诊价值。通过结肠镜能直接观察全结直肠的肠壁、肠腔的改变,并确定肿瘤的部位大小,初步判断浸润范围,取活检可获确诊。早期结直肠癌的内镜下形态分为隆起型和平坦型。

结肠镜下黏膜染色技术可显著提高微小病变尤其是平组型病变的发现率。采用染色放大结肠镜技术结合腺管开口分型有助于判断病变性质和浸润深度。超声内镜技术有助于判断结直肠癌的浸润深度,对结直肠癌的T分期准确性较高,有助于判定是否适合内镜下治疗。

(三)X线钡剂灌肠

临床上可采用钡灌肠气钡双重对比造影分析用于结直肠肿瘤的辅助检查,但其诊断价值不如内镜。可发现充盈缺损、肠腔狭窄、黏膜皱襞破坏等征象,显示癌肿部位和范围。对结肠镜检查因肠腔狭窄等原因未能继续进镜者,钡剂灌肠有助于对肠镜未及肠段的检查。

(四)CT结肠成像

主要用于了解结直肠癌肠外浸润及转移情况,有助于进行临床病理分期,以制订治疗方案,对术后随访亦有价值。但对早期诊断价值有限,且不能对病变活检,对细小或扁平病变存在假阴性.因粪便可出现假阳性等。

(五)其他结直肠癌的血清学诊断尚不够灵敏和特异.CEA和CA、.CA19-9等传统肿瘤抗原标志物的血清学检测,可能对结直肠癌手术效果的判断与术后复发的监视有一定价值。

治疗治疗关键在于早期发现与早期诊断,以利于根治。(一)外科治疗本病的唯一根治方法是癌肿的早期切除。对有广泛癌转移者,如病变肠段已不能切除,则应进行改道造瘘等姑息手术。鉴于术后可发生第二处原发结直肠癌(异时癌),术中可能漏掉同时存在的第二处癌,故主张在术后3-6个月即应行首次结肠镜检查。(二)结肠镜治疗结直肠腺瘤癌变和黏膜内的早期癌可经结肠镜用高频电凝切除、黏膜切除术或黏膜剥离术,回收切除后的病变组织做病理检查,如癌未累及基底部则可认为治疗完成;如累及根部,需追加手术,彻底切除有癌组织的部分。对左半结肠癌形成肠梗阻者,可在内镜下安置支架,解除梗阻,一方面缓解症状,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减少术中污染,增加I期吻合的几率。(三)化疗

结直肠癌对化疗一般不敏感,早期癌根治后一般不需化疗。但作为一种辅助疗法,常在术后应用。氟尿嘧啶至今仍是结直肠癌化疗的首选药物,常与其他化疗药联合应用。对于某些不能一次性切除的肿瘤患者,可以先用化疗,使肿瘤临床分期降低,然后行外科手术,这种术前化疗被称为新辅助化疗。(四)放射治疗用于直肠癌,术前放疗可提高手术切除率和降低术后复发率;术后放疗仅用于手术未达根治或术后局部复发者,其主要并发症为放射性直肠炎。

预后本病预后取决于早期诊断与手术能否根治。

内容来自第八版教材,图片和视频来自网络,如有侵权,本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yfena.com/dljcl/13409.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