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医生的养成─从医70年感悟
黎介寿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38(1):25-27
作者单位:中国医院,江苏南京
E-mail:lijiesou
public.ptt.js.cn年4月13-14日,由《中国实用外科杂志》编辑部联合强生爱惜康外科事业部、医梯外科医生临床研习平台打造的“中国普通外科青年学者攀登计划”系列活动之一—“黎介寿院士胃肠外科学习班”在中国医院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50余位“中国普通外科青年学者攀登计划”成员参加了本次活动。我国著名的外科学家、医学教育家黎介寿院士亲切接见了与会青年学者,并结合自己的学医、从医和研医历程为青年学者做了精彩报告。黎介寿院士精神矍铄,思路敏捷,虽年逾九旬,但自比“90后”。他以不断求索的行医生涯、义不容辞的大爱仁医、矢志不渝的坚定信念、永不枯竭的科学灵感、倾心育人的师者风范深深激励着正在攀登医学高峰的青年学者,引起与会青年学者的强烈反响!
为使更多青年学者和外科同道感受黎介寿院士的深邃思想境界和大医风范,我们特别邀请黎介寿院士将演讲整理成文,供大家学习和借鉴。
黎介寿院士
黎介寿,国际著名普通外科专家、医学教育家。湖南省浏阳市人。年毕业于国立中正医学院。现任中国医院副院长、南京大学临床学院副院长,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长期致力于肠功能障碍的研究,尤其对肠外瘘、小肠移植、临床营养支持治疗、短肠综合征、重症急性胰腺炎、肠黏膜屏障功能的研究与损伤维护、损伤控制性外科概念的研究与推广等方面取得了卓越成绩。
先后培养博士研究生名、硕士研究生名、博士后16名,绝大部分成为我国临床医学的拔尖人才。
发表学术论文余篇,担任13卷巨著《手术学全集》总主编,主编《肠外瘘》、《临床肠外及肠内营养支持》、《围手术期处理》等专著10部。以第一完成人获全国科技大会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军队及省部级医、教、研成果一等奖18项。
曾荣获“何梁何利奖励基金”医学与药学奖、中国医师奖、中国人民解放军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等称号10余次。年胡锦涛主席签署命令为黎介寿院士记一等功。领导的团队,年被南京军区授予“科技创新模范医疗科室”荣誉称号、年被中央军委四总部授予“全军科技创新群体”。年获“江苏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年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命名号小行星为“黎介寿星”。
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我出生于年。自我能记事起便是战争,记忆犹新的是我5岁时,在上海发生了“1.28松沪战争”,为支援“四行勇士”,将父亲抛在楼梯间角落的香烟铁皮空罐搬出来捐去制作“手榴弹”。从此,我生活在战争环境中,条件极其艰苦,不得不在读高中二年级时辍学,脑海中充满着“工业救国”,“航空救国”的理想。报考大学时,虽被“机械工程”等专业录取,但旅费、学费无着落,只得选读提供学、食、住宿的“公医”学院。学习期间虽然生活有着落,课程也很紧凑,但无教科书,无参考资料,仅凭教授课堂上讲,学生课后相互在铁盏油灯下对笔记。当时,我惟一的希望是早日结束战争,能完成学业,将来有一稳定的工作、生活条件。
我于医院实习,初步接触到病人,接着参加救治“一江山岛战役”、“ ”伤病员的后期治疗工作,感受到一名外科医生的工作与应承担的责任。但我当时仅是一名低年资医师,听从上级医生的指导做一些具体的工作,体会不到医生与病人之间有什么感情上的联系。
年,我脱产学习中医2年,读到唐朝孙思邈著“大医精诚”,阐述“精”为博及医源,精勤不倦,“诚”为见彼苦恼,若已有之。前句是“博学”易理解,后句是“博爱”能理解但不易力行。事出偶然,就在我学完中医返院工作时,经历了1例病人的处理,让我深深体会到了“见彼苦恼若已有之”的含义与现实性。
年春的一个下午,我的科主任在手术室为一12岁的男孩行“肠扭转”急诊手术,扭转复位后,肠缺血情况未见好转,用了当时所有能用的方法均无效,这时肠扭转已经6h,再延时,小肠将无生机。全科医生都被召唤到手术台边以谋良策。在当时,如小肠坏死被切除,则意味着病人将无生存的希望,既无“小肠移植”,亦无“全肠外营养”等方法。在大家束手无策之际,我想到了在为准备科里年轻医师每周1次的“文献读书报告会”材料时,翻阅到1篇文献提到“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手术控制高血压的药——苄胺唑啉”,是一交感神经抑制剂,能有效地抑制交感神经,解除血管痉挛。它是否能用于这一病孩的肠系膜痉挛?无人知晓。同时,这一小孩正处于休克期,如全身血管松驰,血压将出现何种改变?心脏又如何?均为未知数。可是,病孩处于生命无望之际,不得不作一探索。科主任决定先从肠系膜边缘试用以观察效果,殊知用了0.1mg后,该段小肠血运恢复红润,继在肠系膜根部注射应用,整个小肠的血管痉挛解除,血运恢复,病孩的生存获得了一线希望。术后,科主任说:“方法是你提出的,由你继续负责治疗。”我专职经管了这一病孩3个月,经历了肠出血、肠坏死、肠吸收不良等并发症的处理。由于我是第一次经治这类病人,既无经验又无知识,除请教上级医师外,稍有时间就去找资料,阅读有关文献,想到的是怎样解决病人的问题,每天难得有6h的睡眠,最终病孩痊愈出院。经过这个病孩的治疗,我体会到了“见彼苦恼,若已有之”的真实含义。如果当初在治疗上不积极设法,或者稍有疏忽,这一病孩虽不一定是“不能治愈”,但会有一些后遗症或不足之处,经过这一小孩的治疗,使我体会到了“医生对病人的重要性”。
无独有偶,在经过不到3年的时间,我们科又收治了1例因车祸引起的复杂肠外瘘病人.该病人腹腔有严重感染,10个瘘分布在空肠的起始部至左侧横结肠,瘘与瘘之间无一段正常小肠75cm。我们科从无治疗此类病人的经验,邀请了国内8位有关的专家进行会诊讨论,也无良策,面对这样复杂情况的病人如何治疗?确无经验可循,当时又无资料可查,只能采取共同讨论献计献策的方法。在此阶段又正值国家处于社会秩序不安定、发展缓慢的阶段,缺乏参考资料与所需要的物质条件,仅凭医务人员的智慧与能力。由于我曾经治疗过前述的病人,对肠功能的病理生理与处理有所了解,治疗组的任务又交给我负责。经4年的努力,15次手术,终于治愈了这例病人,恢复了多达8个吻合口的cm小肠。经过这例病人的治疗,创用了腹腔感染负压引流、肠浆肌层片修补腹壁缺损,肠外营养以及肠瘘的堵、吸等一系列新的治疗方法。
通过这例病人的治疗,也使我对孙思邈大师提出“精”(博及医源,精勤不倦)含义有了进一步深刻理解,感到自己的知识面太窄、太浅。也体会到Mayo曾经说过:“当你开始学习医学,你将永无止境”。随着工作年限的增长,这种感觉也就越明显。因为临床遇到的难题随日增多,自我对“成就感”与“不足”的体会随着工作年资的增长而呈相反方向发展。面对临床遇到的问题,常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这就促使我去找资料学习、研究。当然,个人力量有限,我可借助团队的力量,但这仍然不够。因此,对研究的课题与达到的要求均与自己的学识与能力密切相关。按照:(1)业之所需,(2)学之所近,(3)时之所至,(4)力之所及的条件去选择。第(1)(2)是讲工作需要与自己的学识能力,第(3)是考虑到经费与国家行业等的需要,也就是能否得到财力的资助,第(4)是讲团队的研究力量。有位学者形象的说,:没有“创新”的研究—“瞎”研究;没有“转化”的研究—“白”研究。这对临床医学工作者的研究是很适合实际的形象化描述。
临床医生在完成临床任务的同时,进行一些研究工作是必要的,合适的。实际上研究的结果,是为了提高临床治疗的效果。医学的发展也就是很多研究结果的积累,包括从医学以外其他学科的发现、发明与改进而来。体现在医学上其他学科的进步、发明、发现较之医学本身的成果是大量的、主要的,如外科手术最新应用的机器人手术系统,何尝不是工业的创造衍生而来。即便医学本身的发展,绝大多数也是相互学习而发展。无疑,对新生事物,人们会产生不同的态度,人有惰性与怀旧的特点,总觉得已经习惯的事物是久经操作,熟能生巧,比新的好。但是,没有新事物,就不会有发展。因此,对待新事物应该是“以欢迎的态度去接受它,以认真的态度去应用它,以参与的态度去发展它。”这样,才能使自己始终掌握着新技术,学习先进方法。腹腔镜技术、机器人手术系统是一项技术,是外科手术操作的改进与革新,而不是一项专科技术。因此,腹部外科医生都可以应用,根据病情、手术操作的难易、熟练的程度可以而加以选择,使之手术效果更好而不是固定哪一种手术,哪位医生使用哪种方法。这样,才能使所在科室手术的总体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由于医疗手术在人体上施行,理论上要求“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当然,客观实际并非如此,但是失败将增加病人的痛苦,损害他们的健康,而对手术者来说,将是一次挫折。这就要求我们在应用新技术、新疗法时,必须对其有一完整的认识、了解,不要贸然使用。
个人的知识面有限,精力有限,而医学知识浩如大海。因此,一个医生的学习、研究应有重点。我从肠外瘘的治疗开始,循着它的需要,较多的学习了有关腹腔感染、水电解质平衡、营养支持以及相应的器官功能障碍等方面的知识,并进行相应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有了一些研究经验与革新,提高了治疗效果,也触发了临床研究的兴趣与信心。我们全军普通外科研究所循着这一方向,在-年,从肠外瘘的治疗逐步发展到短肠综合征的治疗、从腹腔感染到重症急性胰腺炎、严重腹部创伤感染等方向涉及32个课题的研究与临床诊疗。但是,都不离肠道疾病这一主轴,有人称这个研究所是从“一例病人、一根肠子发展起来的研究所。”我也被人称为“研究肠子时间最长的人。”
“执着”是研究探索事物的基本要求,执着一业,才能心无旁骛,才能专注创新,才能于细微处发现创新点,才能在苦思冥想中激发灵感,产生领悟(摘自-07-16《科技日报》)。20世纪90年代,我国掀起器官移植的高潮,医院都在进行“肝移植”,我们研究所也受到这一高潮的影响,医院领导,下到研究所医生,都在讨论“我们何时进行肝移植”。但是,我们全军普通外科研究所是以研究肠道外科疾病为主要方向,也正在进行小肠移植的动物实验。虽然当时国际上尚无小肠移植的动物实验与临床应用的文献报告,但有其他器官移植的经验可以借鉴。从-年,8年3批研究生,5种动物实验全部倾注于小肠移植,终于获得成功,年成功地完成了亚洲第一例小肠移植。深感“执着”乃持之以恒,坚持创新。
临床外科医生的时间、工作安排常常是不能按自己的愿望进行,急诊处理、危重病人抢救常是突然出现,不由得你按你原拟的工作、学习时间执行,正如我前述的,为了病人的治疗,集中了3个月,4年的时间。因此,“找时间”,“爱惜时间”便成为生活、学习中的关键。现在有了网络,它十分有利于我们的学习。一次来了例急腹症病人,腹部平片示肝脏门静脉中有大量的气体,参加讨论的人无一知晓这一症状产生的原因与处理方法,立即上网寻找。2min后,问题得到了初步解决。较之以往查阅资料的方法,需要
2h,2d,甚至更多的时间还不知是否能得到解决。但是,网络节省了这一方面的时间。值得注意的是各种各类信息也将参与争夺你的时间,应有毅力加强控制。临床工作中,大量的问题需要去解决,去查阅资料,久而久之便养成了读书的习惯,有空闲时间或者挤出时间用来找答案,这也可以说是“习惯成自然”吧。
“有努力终将有收获”。对一名医生来讲,挽救病人的生命、解除了病人的痛苦,将会获得心情愉快与至高无上的幸福感。例如1例中年病人患有“腹茧症”,第一次发作肠梗阻时,医院施行了手术,术后3个月症状复发。经会诊,请1位专家为之再次手术。不料术后2周症状又现,手术医生告之“此病原因不明,治疗只能如此”,随之讲了一句北方常用的口语“就这么的吧!”此中年病人听此一说等于判定终身如此,顿时泪流满面,终日不语。后因营养无法维持转来我院。经3个月的营养支持及多次检查,反复研究讨论决定再次行“全腹肠粘连分离加肠内置管排列”,术后病人迅速康复,恢复工作,至今已20多年。每当他来电话,听到“我是XXX,我很好”时,我的心情顿时喜悦,“一个再生的生命在呼唤”,呼唤着我应该为更多生命的再生作出努力!
一名医生的能力与生命是有限的,但经过努力,可以给广阔的医学天地添加绚丽的光彩。
(-10-17收稿)
版权声明
本文为《中国实用外科杂志》原创文章。其他媒体、网站、有人去过北京中科医院北京中科医院几级